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青铜文明……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终评正在进行

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终评正在进行,有39项展览入围终评,目前终评工作正在进行中,结果将于“5·18国际博物馆日”揭晓。其中有多项青铜特展入围,亮点纷呈,从不同角度再现了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秦陵彩绘铜车马 造型逼真工艺复杂

此次入围的“青铜之冠——秦陵彩绘铜车马基本陈列”着重围绕两乘彩绘铜车马展开。秦陵铜车马自1980年出土以来就举世瞩目,被称为“青铜之冠”。铜车马的整体用青铜铸造,3500余个零部件用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反映了秦代工匠的高超技术,逼真再现了秦始皇御用马车的全貌。展览通过图文版面、艺术场景、数字多媒体技术等,全面展示铜车马的形制与结构,鞁具与驾挽,铸造与制作技术,雕塑艺术与彩绘纹饰等内涵,让观众全方位了解古代车马的相关知识。

五百多件文物集中亮相 展现长江流域特色青铜文明

四川博物院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汇集了来自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宣汉罗家坝遗址等五百多件(套)极具地域纹饰特点的青铜器集中亮相。布满4层图案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兽首铜鼎、铜象尊、铜罍、铜钺以及最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青铜人头像等,展现了长江流域巴蜀、荆楚、吴越,既独具气质、风格各异,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文明气象。此外,文学、地理等元素融入其中,使得展览不仅是文物展,也是文化展。

推动文化交流 让海外观众了解中国青铜文化

39项入围终评项目中,既有境内展览项目,也有出境展和入境展。上海博物馆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展览带到韩国,展出了从夏代晚期到西汉共67件馆藏精华以及一套范铸模型,展品时代跨越1500多年,配合AR增强现实技术,让海外观众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脉络,感受中国青铜文化。

入围展项再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盛景

一批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的展陈,也入围2021年度全国“十大精品”终评,众多文物见证了古代海上商贸的传奇历史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勾勒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盛景。

 泉州海交馆 再现宋元时期繁荣海洋商贸

2021年,由22处遗产点组成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入围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专题展,展出包括唐宋元的城砖、外销瓷展品、泰米尔文石刻等在内的501套共663件珍贵文物以及最新的考古成果和最前沿的学术研究,勾勒出泉州22个遗产点的遗产价值。这些古老、生动,甚至世所罕见的史迹遗物,一同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城市的繁荣景象立体再现。

粤港澳丝绸展 讲述明清的大湾区和丝绸外销

“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展,则是首个关于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丝绸贸易专题展,遴选代表性展品211件,以外销丝绸为切入点,讲述同根同源的粤港澳湾区在连接古今海上丝绸之路和推动贸易全球一体化中的贡献和作用。多维感知体验与情境式展示相结合是本次展览一大亮点,设立了触摸丝绸质感的体验装置,以及“丝绸生产”AR多媒体互动和广绣针法体验。展览将先后在广东、澳门和香港三地展出。

自然科技类展览入围 探索生命进化之谜

我们生活的地球经历了怎样的生命演化,生而为人的我们究竟来自哪里,又将去往何方?云南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和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的两个自然科技类展览也入围2021年度全国“十大精品”终评,通过这两个展览一起来开启地质和生命进化的探索之旅。

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建在云南玉溪澄江化石地遗址上,这个遗址是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1984年,当地发掘出5.18亿年前寒武纪时期的动物群化石,囊括20个门类,280余个物种,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博物馆以澄江化石为核心主体,同时展出了来自全世界的4000多件珍稀标本,100多个古生物高仿真模型,200多条古生物原创科普视频,讲述了地球宏大的生命演化故事。

贵州古生物多样性也非常丰富,化石所记录的地质历史长达6亿多年,入围终评的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展出项目,有40多件国家一级化石标本,包括目前全球面积最大、最完整的106平方米关岭创孔海百合化石,全球最长的梁氏关岭鱼龙化石,全球唯一公开展出且最古老的龟——中国始喙龟化石,全球唯一发现的未定种长颈龙化石,以及大量呈“家族式”生活的贵州龙化石等。通过重点展示的贵州瓮安生物群、青岩生物群、关岭动物群等11个在全球具有重大影响的代表性古生物群,以及它们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激发人们对地球生命从何而来,它们经历过什么,最终走向何处的深度思考。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