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通山获评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拯救老屋,让乡村留住乡愁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昌炉 焦姣 特约记者 邓文义 徐大发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保护特色民族村寨,实施“拯救老屋行动”。

  今年3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示了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全国共有40个县(市、区)上榜,我市通山县榜上有名,标志着通山县在“拯救老屋行动”方面,已先行一步,并取得成效。

  那么,作为湖北“古民居之乡”,通山主要有哪些古民居资源,在保护和利用方面有哪些成功实践?

  古色古香的古民居,是祖传的宝贝儿

  青山环抱,碧水环绕。春光明媚的四月,走进通山县南林桥镇石门村长夏畈古民居群,仿佛走进一段尘封的历史。

  该建筑群自东向西,沿中心轴线串联成群,形成纵长形的“街屋”。600多米长的石板街两旁,陈旧的古建筑、矗立的石柜台、溜光的拴马石、古朴的商铺招牌、精美的木对联和檐画,都在无言诉说着当年的繁华。

  “原先有很多老房子快垮了,政府花了340万,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石门村7组今长夏畈住民夏继明介绍,作为咸宁市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商贸古街市之一,长夏畈古民居始建于1420年,至清道光年间为鼎盛时期,晚清时期走向衰败。“这里曾经是商业要道和茶马古道,各地商人的南上北下,带动了此地商业的繁荣发展。”

  青砖黛瓦、飞檐斗拱、凸雕精镂……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通山县闯王镇宝石村,仿佛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史书。看着那黑黑亮亮写满沧桑的旧式木排门,暗绿如水草的苔藓里,似乎藏掖着一首首吟咏千年的唐诗宋词。

  据通山县住建局局长李钟一介绍,该县现存具有研究、观赏、保护开发价值的明清民居群落达30余处。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个,中国传统村落1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3个。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保护单位73处。

  “这些古色古香的古民居,都是祖传的宝贝儿。”李钟一说,通山传统村落以明清民居为主体,存量多、品类齐全。这些明清民居建筑风格上融合南北,连贯东西,却又自成一体;建筑技艺上独特精湛,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题材广泛,构图新颖,堪称明清民居建筑奇葩。

  (下转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