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羊镇:用好“加减乘除”法,法治建设助推市域治理现代化

云上通山报道:(特约通讯员  胡秉昶)面对市域治理现代化新形势新要求,通羊镇始终秉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法治为框架、用法治作支撑,做好“加减乘除”法,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政府建设步履铿锵,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境界。

“加”强法律服务供给,扬起基层治理“领航帆”,为法治建设赋能。开展巩固提升“三治”融合发展质效行动,以落实“五议五公开”推进“自治”,以法治文化建设推进“法治”“德治”,以法律顾问推进“共治”,切实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水平,增进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幸福感。扎实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发挥法律顾问作用,规范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打通群众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当好群众自治引导员、法治创建指导员、法律文书审查员,提升依法治村(社区)的能力,成为群众自治家门口的“法律管家”。做优法律服务+,充分发挥律师的专业优势,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解决群众遇到的民间借贷、土地流转等涉法问题,真正实现法律服务精准普惠,以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助力法治建设。

“减”少法律文盲存量,解好阵地空间“方程式,为法治建设赋智。实施法治文化引领战略,因地制宜,将法治文化与本村特色有机结合,挖掘村居闲置区域,着力“变废为宝”,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普法新格局,深挖各地民俗文化、乡村发展等特色亮点,形成“一地一品、百花齐放”的法治文化阵地格局。在实际操作中,充分整合法治宣传栏、法治长廊、法治公园等室外法治建设阵地以及法治学校、法治图书角等室内乡村法治阵地,贯通融合“线上+线下”普法平台,全时空、全方位展现法治内容,成为广大群众零距离接受法制教育的生动平台,使基层普法宣传更“接地气”。实现党员干部带头学,以社区网格或村组为单元,通过“网格(组)+服务”、“网格(组)+体验”“网格(组)+活动”等形式开展法治讲座、法治文艺演出、方言说唱、“乡村法治”大比拼等系列活动300余场,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变“被动普法”为“主动学法”,逐步减少农村法律文盲“存量”,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乘”势普法宣传教育,深植法治理念“零距离”,为法治建设赋势。通羊镇乘“省级文明城市”“擦亮小城镇”创建之风,借助“星空夜话”“圆桌会议”等活动,通过入村(社区)“摆摊”讲法律、“本土方言”话法律等形式激活法治建设的“核心细胞”,引导群众养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创新载体,注重宣传实效,借助村(社区)宣传栏、LED电子屏、微信群等平台开展内容丰富的法治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的作用,开展“敲门行动”,宣传有关婚姻家庭、邻里关系、赡养抚养等法治建设以及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持续提升法治供给品质,既有美丽颜值又有法治内涵。培养法律人才,人才培养由“平面式打造”向“立体式共育”转变,推进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形成“条抓块统、全员共育”工作格局。全面推进“法律明白人”向骨干力量、法治带头人等复合型、专业型、全能型队伍转变,推动“传统型力量”向“多元化人才”延伸。

“除”去矛盾纠纷隐患,为法治乡村赋力,提升法律便民“微服务”。整合律师、心理师、社工师等相关行业资深专家等组成公共法律服务团队,推动法律服务再升级,实现“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探索基层人民调解队伍建设新模式,积极吸纳退休教师、律师、干部等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培育本土调解品牌,如“民情连心室”;打造“网格+调解”常态化调解模式,充分利用驻村辅警(驻格辅警)、网格员(组长)贴近群众、了解村情民意的优势,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集中排查调处,如全程跟踪现阶段换届选举工作,对可能影响选举的各种因素、选举中容易引发的矛盾纠纷,提前介入,做好预防工作,维护正常选举程序。以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为契机,创新调解方式,为法治建设定制专属“法律解忧菜单”,打造集法律咨询、纠纷排查、矛盾调处等一体化的“全链条式”调解模式,实现群众办事、反映问题“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编辑:谭茜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