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4378小时后落地,他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

星河灿烂,英雄凯旋

北京时间4月16日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

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

“太空出差三人组”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安全顺利出舱

身体状态良好

⬇️⬇️

图源:新华社微博

有些网友的防疫意识

仿佛已经被“刻进DNA”

竟纷纷提醒航天员们:

从境外返回

记得做核酸、报备、隔离

你还别说,隔离还真少不了!

“航天员总教头”黄伟芬曾表示

航天员回地球后隔离和新冠没关系

“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器舱内的环境,我们控制得非常好,但航天员返回后,因为长期的飞行,免疫力等方面会有变化,会下降。在航天员返回后第一个阶段,参照三级隔离制度来进行隔离,是对航天员的保护措施。”

183天的“太空差旅”结束

由于地面环境和外太空环境差别非常大

当航天员们返回地面后

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身体恢复

大致可以分为

医学隔离期、医学疗养期和恢复疗养期

三个阶段

等各项身体指数恢复到正常参数

他们才可以像正常人那样

从事日常活动与训练

那么,航天员们落地后

身体究竟会有哪些变化呢?

↓↓↓

失重时血液会从下肢回到上半身,当身体内脏感觉血液似乎太多时就会开启自动调节功能。排尿会增加,总血量减少,血红蛋白减少,从而引发心率不齐甚至心肌缺氧等心脏功能障碍问题。

落地后,身体血液进行重新分配,宇航员可能出现头晕或晕厥现象。

由于太空中没有重力压迫,航天员的脊椎会呈舒展状态,因此航天员通常会“长高”2.5~5厘米。由于脊椎虽然被拉长了,但肌肉并没有随之增长,航天员会感到肌肉疼痛。

着陆后,医护人员要对航天员进行肌肉放松、按摩等康复治疗,让他们的身高慢慢恢复原来的水平。

在太空微重力甚至是失重的环境下,人体骨骼上曾经在陆地上承受的压力都消失不见了,骨骼组织活动减小,最终会造成骨骼组织的流失,骨密度大幅度地减小。

这也是航天员从太空返回地球后不能站立的原因,必须要在人帮助下抬出着陆舱,同时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需要坐着或者卧着。

所以,航天员从太空返回地球,最先要做的就是让骨骼适应重力环境,或者说给骨骼恢复的时间。

在太空失重环境肌肉几乎不太需要做功,大部分肌肉都处在松弛的状态,时间久了最终肌肉就退化了。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轻太空环境对航天员身体造成的影响,航天员进入空间站后,也会保证定时进行身体锻炼。

当宇航员从太空返回地球,身体会感觉到疲惫乏力,行走是非常困难的,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才行。

看到这里的小伙伴

相信也跟我一样

想要由衷地对咱们航天英雄们

说一声:

致敬!您辛苦了!

欢迎回家!👏👏👏


参考来源:央视新闻、科普中国、NASA网站、武汉晚报


(作者:张伊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