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清明节史话
“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又是一年清明时。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既是一个慎终追远、礼敬先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大好时节,由此产生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等传统习俗。经过上千年传承和演变,武汉地区清明习俗历久弥新。
扫墓
扫墓也称“上坟”、“祭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武汉人历来重视清明祭扫活动,祭扫者披麻戴孝,持祭幡,烧纸钱,燃红烛,供宝饭,奉金元,有冢祭冢,无坟祭魂,追根寻祖,以寄哀思。富裕人家甚至要烧91斤纸钱,表示对死者“九死一生还”的寄托。对于数典忘祖,不去扫墓之人,民间则斥之为“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此话后来讹传成“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清代,汉口居民多由武圣庙、泉隆巷等码头渡过汉水,去汉阳扫墓。1946年《新武汉指南》记载:“清明踏青扫墓,子孙携祭菜、楮纸于墓前供祀祖先,或结伴踏青,日暮始归。”
新中国成立后,新辟扁担山、石门峰、九峰等墓地。每年清明前后,一向冷清的石门峰、扁担山、九峰等陵园顿时热闹起来,车声、鞭炮声、嬉笑声以及小商贩叫卖香烛、纸钱、食品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但见满山烟雾缭绕、火光闪烁,上坟扫墓者络绎不绝,形成武汉地区独特的祭扫习俗景观。由于人们扫墓时所焚烧的香蜡、纸钱、炮竹等易引发火灾,造成环境污染,因而政府大力倡导文明环保的祭扫方式,摒弃以往烧纸放鞭的旧俗,而以鲜花丝带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如今低碳环保祭扫在武汉已经蔚然成风,也让传统的清明节逐渐回归清净与文明。时代在进步,扫墓活动也被赋予新的内容。武汉各学校、单位为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清明节时常组织学生、群众前往革命烈士陵园祭扫献花,凭吊英灵,缅怀先烈伟绩,传承革命精神。
踏青
清明是一年之际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日子。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漫山遍野草木青翠,一派生机盎然。人们到郊外山野游玩,谓之“踏青”或“春游”、“寻春”、“探春”,因而清明节也称踏青节。清明踏青习俗在唐代即十分盛行。武汉也不例外,并将祭扫与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清朝道光年间,叶调元作《汉口竹枝词》:“芳草如烟暖日薰,牡丹芍药灿红云。泉隆巷口人争渡,半是看花半上坟”,描述了当时武汉人上坟踏青的热闹情景。如茵的芳草,和煦的暖阳,灿若红霞的牡丹芍药令人陶醉,上坟看花两不误,方不负这春日美景。
据1915年徐焕斗《汉口小志·风俗志》所载:“三日踏青登洪山、伯牙台等处。自备肴酒,有携至后湖青草处,拇战(猜拳)以为乐者。妇女戴地菜花”。在这个慎终追远的节日,武汉人通过扫墓祭祖、缅怀先人,也利用这个机会远足踏春,不仅游至武昌洪山、汉阳古琴台,也行到今汉口后湖一带,去亲近和享受大自然。为了尽情领略这明媚的春光,很多人过了清明节仍游兴未消。清末民初宦应清在《后城马路竹枝词》中就大发感慨:“莺飞草长野花香,一角危楼挂夕阳。寒食清明都过了,踏青还到济生堂。”济生堂地处今汉口中山大道前进二路,在当时尚属汉口长堤外的荒僻之地。武汉人踏青远至郊外济生堂,足见对踏青的喜好。踏青习俗流行至今,甚而更盛往昔。
旧时清明时节,武汉人踏青郊游的好去处——汉阳古琴台
戴柳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节,旧时武汉人清明踏春时,习惯于折柳条编成框戴在头上,以求吉利。据说此俗兴于唐代,一次唐玄宗和群臣于渭水之滨举行清除不祥的祭祀,唐玄宗当众赐予众臣每人一个柳条扎成的圆框,声称戴上柳圈可以免除虿毒。之后民间效仿,相沿成俗。几经演变,“戴柳”寓意更趋丰富,包含迎春、祭祖、祈福、消灾和美容等用意。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写道:“两鬓更教簪嫩叶,清明时节重闺人。”姑娘们扫墓之余,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顺手折几枝柳枝插于鬓边,枝条上柳叶青青,迎风摆动。姑娘们一路走来摇曳生姿,确也赏心悦目。武汉民间甚至流行“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之说。时至今日,仍有小孩和青年在清明踏青之时,头戴柳圈玩耍嬉戏。
插柳
“和烟折得柳枝新,插向门前眼前春”(叶调元《汉口竹枝词》)。过去每逢清明时节,武汉家家户户要在门前插上杨柳枝,意在避灾祸,求吉利。1920年《汉口商号名录·汉口岁时记》亦云:“各家多插柳枝于大门边神龛上”。新折的柳枝叶芽初绽,绿意盎然,春天的气息已扑面而来。此外,有的地方还用插柳来观测天气,预卜丰稔。如农谚所言:“檐前杨柳青,农夫休望晴”、“清明晒干柳,馒头撑死狗”,即为此意。历经漫长岁月变迁,武汉“插柳”习俗已湮没无闻了。
来源:武汉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