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00只到10000只!30年倾情守护让黑嘴鸥惬意栖居

118公里海岸线、930万亩沿海滩涂,得天独厚的湿地生态环境,让辽宁盘锦成为候鸟北归的重要驿站。总面积超过八万公顷的辽河口自然保护区,每年迁徙栖息繁殖的鸟类超过300种。去年2月,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正式公布,新增了黑嘴鸥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作为黑嘴鸥的主要栖息、繁殖地,辽宁盘锦经过30年持续有效的保护,这里黑嘴鸥的繁殖成功率大幅提升,种群数量显著增加,突破了一万只。

每年3月,在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会迎来一群特殊的老朋友:它们头戴黑礼帽、身穿燕尾服,是名副其实的鸟类绅士。这些黑嘴鸥从遥远的东南沿海迁徙而来,在这里落脚栖息、结伴觅食、繁衍后代。

为了能第一时间见到这群老朋友,刘德天和同伴们每天都要来南小河保护站看看。

迎候老朋友回家,黑嘴鸥保护协会的会员们采水样、测土质,抓紧忙活着。每年3月到5月,保护区的湿地滩涂上,会聚集大批来此筑巢的黑嘴鸥,最多时可以达到一万只。

黑嘴鸥保护协会会长 刘德天:这里面是觅食地,小鱼小虾螃蟹都有。现在我们采泥样,这里面环境状况直接影响黑嘴鸥的“食堂”。

盘锦辽河口滨海湿地是黑嘴鸥最主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地,湿地上长出的碱蓬草,是黑嘴鸥筑巢安身的首选材料;湿地滩涂种类众多的鱼虾蟹贝类等生物,为黑嘴鸥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黑嘴鸥保护协会会长 刘德天:如果说小螃蟹是粗粮的话,沙蚕是细粮,它营养丰富,它是软体动物,对于黑嘴鸥的小鸟来说,消化能力弱,而这种易于消化的沙蚕就是它最好的食物。另外,这片淡水也是它所需要的,黑嘴鸥是海鸟,但是它不饮海水。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统计的黑嘴鸥仅有1200只左右;1991年,中外专家组成的调研小组来到盘锦湿地,寻找黑嘴鸥的繁殖地,当时随行采访的记者就是刘德天,也是在这次采访中,刘德天第一次认识了黑嘴鸥。

黑嘴鸥保护协会会长 刘德天:黑嘴鸥是濒危物种,珍贵、稀有、濒临灭绝。地球上有一个生态网,每一个物种都是这个网上的结,任何一个结的消亡都会对这个网造成破坏。黑嘴鸥就是这个网上的一个结。这个采访也使我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正是这次偶然的采访经历,让刘德天下决心守护这种珍贵濒危的鸟类,他和志愿者们一起,持续30年为改善黑嘴鸥生存环境而努力;而远在海外的鸟类专家梅伟义也非常关心黑嘴鸥栖息繁殖情况,常常通过视频连线,和刘德天沟通交流。

近年来,盘锦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11.9万公顷的黑嘴鸥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每年4月至7月,保护区内会控制海水水位,防止潮水淹没鸟巢,维持陆域滩涂面积,为黑嘴鸥筑巢繁殖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去年,在盘锦观测到黑嘴鸥种群繁殖数量达到1万多只。

世界自然基金会成员 新西兰鸟类专家 David Melville 梅伟义: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对中国保护黑嘴鸥以及其赖以生存的湿地成效的一种认可。这是一种国际的认可。如何保护海洋,减少污染排放,清洁海水等等,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为生态环保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场景。盘锦的很多中小学校,开设了观鸟兴趣课、湿地生态课等多种多样的环保课程。同学们在课堂,在野外,亲近、欣赏、享受大自然,在心中种下绿色的种子,养成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辽河油田兴隆台第一小学五年级四班 肖玥:我们要保护鸟类就像保护我们自己的朋友一样。

辽河油田兴隆台第一小学五年级四班 白悉泽:我们和小鸟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如果我们把小鸟的生存环境变好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也会变好。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