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哭闹抓耳朵,为什么要警惕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的症状有哪些?

局部症状:首先是耳朵的刺痛和搏动性痛,随吞咽和咳嗽加重,并可向头顶和牙齿放射,儿童可表现为哭闹不安;其次是听力减退、耳朵闷胀和低调耳鸣;最终是耳朵穿孔流脓,脓液可从血水变成粘脓。

全身症状:主要是畏寒发热,儿童患者症状较重,可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当宝宝哭闹抓耳朵、感冒数天后突然半夜哭闹不止或吐奶呛咳并抓耳朵时,家长应警惕可能是急性中耳炎,并带宝宝及早就医。

急性中耳炎有哪些病因?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上约70-80%患者发病与此有关。此外,流感也可诱发中耳炎。

2.在不洁的水中游泳或跳水,游泳时致病菌会通过不洁的水进入鼻腔,如果这时候擤鼻涕,细菌就会进入中耳腔。特别是跳水,由于水的冲力,不洁的水容易冲进咽鼓管,从而导致中耳细菌感染。

3.原有鼓膜穿孔,致病菌可通过穿孔的鼓膜进到中耳腔。

4.医源性因素,即与医学治疗有关,如外耳道存留细菌通过鼓膜穿刺点或鼓膜切开处感染中耳腔。

如何治疗急性中耳炎?

确诊后,需要及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治疗原则为及早、足量和足疗程。具体抗生素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情况,常用有青霉素类、头孢类和大环内酯类等。

针对高热或全身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可进行对症治疗或静脉补液,待全身情况稳定下来后再服药则会更安全有效。

提醒家长,急性中耳炎服用抗生素一定要遵医嘱,足疗程治疗方可有效控制感染。切忌因为担心副作用私自给患儿停药,否则可导致病情反复或鼓膜穿孔。

若出现鼓膜穿孔流脓,需及时清理外耳道脓液并取脓液做细菌培养和药敏,有助于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后续治疗。

急性中耳炎预后如何?

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大多数急性中耳炎均可治愈,也不会导致鼓膜穿孔。但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则可能导致以下两种常见疾病。

第一种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导致渐进性听力下降,由于症状较为隐蔽,是儿童致聋的常见原因。对病史3个月内的患者可考虑保守治疗和观察;病史3个月以上可先使用小剂量克拉霉素治疗,80%以上患者可收获理想疗效并避免手术。当保守观察和药物治疗无效,则需考虑手术治疗如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

第二种是慢性化脓中耳炎,主要表现为间歇发作性耳流脓和听力下降,小部分患者可导致耳源性颅内颅外并发症,需积极处理。慢性化脓中耳炎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为耳内镜微创手术,大多可获理想疗效,患者术后也可快速康复。

来源:中山一院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