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国际信息素养测评即将启动,信息学赛事成新热门

近日,国际信息素养测评(World Information Literacy Assessment)2022年第二轮市级测评将于4月23日举行。在疫情防控规范指导下,届时学生将在线上开启一场“最强大脑争夺战”。

什么是国际信息素养测评?

国际信息素养测评(WIA)是青少年信息素养领域的权威测评,最早由Miguel Nunes教授于1989年在英国发起,首届WIA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顺利举办。该测评以“激发全球青少年信息学学习兴趣、促进信息素养全球化普及”为宗旨,以测促学,顺应人工智能的时代发展浪潮。2015年,国际信息素养测评首次在中国的大学举行。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提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重大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需要抓紧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一代新人,特别是培养集聚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和潜质的学生”。《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成为人工智能发展强国”。

信息学成青少年群体的热门学科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呈现出专业化趋势。国内信息学、编程竞赛成为新热门的这几年,国际信息素养测评也被青少年群体所关注。

今年1月参加过首轮测评的刘同学,表现出了对信息学的兴趣,他从小学一年级便开始接触信息学和编程,在赛事中也相继取得好成绩。首轮测评,他是Scratch组别湖北地区第一名。被问及是否属于天赋型选手,刘同学笑称“我觉得我有一些天赋,但努力也很重要。喜欢信息学的小伙伴们一定要努力去学”。此外,他还给下一届的同学送上鼓励,“多积累生活常识、信息通识,一定要细心作答。”

*照片已获学生家长授权

据悉,本次国际信息素养测评共设4个组别,分别是Lego Wedo、Scratch、Python、AI module 1s,每个组别分别设立一、二、三等奖。一等奖选手将晋级全国测评,继续参与角逐。在全国测评中摘得一等奖荣誉的同学,将有机会在全球论坛上展示优秀能力。

测评承办方长江国控信息素养研究院的负责人岳老师称,相较于培养“码农”的传统硬件类编程竞赛,该测评更注重学生的融合性思维以及跨学科思维培养,考察学生编程实操能力的同时,也考察其逻辑思维、计算思维、信息社会责任等。让学生在这样一套评估体系里,得到科学的自我审查与成长,逐渐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适应信息时代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

一定程度上,学科的纵向深挖式教育思路,限制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但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才是必要的。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让这一代青少年成为会学习、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与国际接轨的人。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不断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是亟待全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的事。”岳老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