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九宫山镇:古稀老人坚守木雕手艺50余年

云上通山报道:(特约通讯员 成柏蓉)走进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众多的木雕工艺品。随着机械化生产高速发展、网络日益发达、而传统工艺越来越稀少的年代,家住九宫山镇的熊应华老人却用最自然的材料、最朴素的心,把对生命的美好梦想与希望雕镂于木。


1968年,年仅18岁的熊应华从通山二中毕业,回到公社村大队,作为优秀后备人才培养。家里人都指望他能成为公务员,吃“公家饭”,拿稳定的工资。但他自小就对书法绘画、史书名著情有独钟,不顾家人的反对学起了木雕。半年期间,从打粗坯、修光打磨开始,他很快掌握了线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手法,以及装饰木雕、木雕神像、装饰摆件等家具雕刻。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熊宝杏也开始学习木雕技艺。父亲一生对于木雕艺术的追求深深影响了她,在高考报考志愿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填报中央美术学院,在得知考上的那一刻,她第一时间告诉了自己的父亲,父女两都欣喜万分。2014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中俄情.荆楚风”湖北非遗展上,她现场展示雕刻技艺,通山木雕自此走出国门。2020年,其创作的作品“快乐元宵”收录于咸宁市档案馆。

熊应华已年逾古稀,九宫木雕的非遗传承,创新发展,产业推动,是贯穿熊应华一生的话题,是他用一辈子的精力,一生的才华,以及全部的情感投入的事业。30多年来,他带出了60多个徒弟,用自己的艺术作品诠释其艺术主张,艺术才华和艺术创新。2010年,先后被命名为县、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10月,被命名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2月,其所在的熊氏木雕厂被确定为首批湖北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8年5月,被命名为国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为继往开来,德艺双馨的一代艺术大师。

传统工艺,历久弥新,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不断扶持与重视,木雕艺人们拥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施展技艺的舞台。熊应华父女将继续在木雕创作中精益求精,力求佳作,而木雕这一朵盛开在九宫山镇的艺术奇葩,也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绽放……

(编辑:徐微  编审:阮班新  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