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近年来,在林长制的推动下,通山县精准做好“增绿”文章,持续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动植树造林从绿化走向美化,从造林走向造景。
在“广造林”方面,该县以“无山不绿、无水不清、无路不荫、无村不美”为目标,采取“造、封、改、退”等多项措施,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城乡一体绿化美化。去年以来,完成新造林2.3万亩、封山育林6.5万亩、退化林修复1.5万亩、乡村通道绿化0.6万亩、中幼林抚育21万亩,完成林木种苗培育2456万株。
在“精造景”方面,该县结合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推动乡村绿化美化与旅游景观景点打造相结合,大力营造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景观林。去年以来,全县187个村完成绿化苗木栽植55余万株、苗木补植3万株。先后争创省级绿色示范乡村53个、国家森林乡村8个、乡村振兴示范点18个,乡村生态观光基地65处。其中大幕山林场获评“中国森林康养林场”,南林石门村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洪港西坑村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大畈镇荣获省级旅游名镇。
该县还编制《通山县门户绿化规划》,重点围绕“大广”“杭瑞”“咸通”三条高速公路以及106、316两条国道,大力建设生态廊道。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完成门户造林绿化33万亩、绿化里程957.44公里。
精细“用绿”增效益
记者来到通山县黄金尖林场时,十几位村民正在杉树林里栽植油茶苗。
“正在移栽的是红花油茶,它不同于普通油茶,既可以当景观,也可以摘果榨油。”黄金尖林场厂长梅海林说,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黄金尖林场与省农科院签订合同,由省农科院提供技术与种苗,林场提供土地与人工,共同种植红花油茶。
“40亩红花油茶还处于试验阶段,预计这个月种完;那边的山林里,320亩黄精已全部种完。”梅海林笑着说,黄精亩产量在500斤左右,亩产值过万元。
同日,记者沿着陡峭的山坡拾级而上,来到通山县大畈镇杉木园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处山顶建筑,万亩油茶基地尽收眼底,蔚为壮观。
“以前这里都是荒山,如今成了绿色银行,不仅改变了生态环境,还带富一方百姓。”同行的大畈镇林业站站长郭帮雄说。该基地种植面积达10000亩,吸引了周边216户村民参社入股。2013年至今,合作社每年仅支付当地农民土地流转金就有20多万元,而且每年拿出部分利润给社员分红。
近几年来,通山县以争创“两山”转化示范县为契机,坚持“兴产业”与“促增收”相结合,努力创造更多“绿色财富”。
该县把精细“用绿”增效益作为林长制的考核目标之一,要求各级林长积极带领和扶持群众发展林业经济。
在林长制推动下,该县大力推动林业产业由单一种植转向精深加工。如枇杷产业,不仅引进广州八福康,承包3000亩荒山种植枇杷等经济树种,开发枇杷膏、枇杷酒等产品,还同步引导广东华星集团研发枇杷饮料,实现了枇杷产品的的转型升级。
该县抢抓全国首个碳交易试点县机遇,大力发展竹碳汇产业,只要进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就能变现。据测算,一旦碳汇项目全部进入市场交易,该县每年仅凭“卖空气”可获收益1400余万元,全县10余万农户可从中受益。
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依托九宫山、大幕山、太阳山等优质生态资源,全县大力推进林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森林人家、采摘园200多个,建成大幕山“中国森林康养林场”1个,让5000多户群众融入绿色产业链条增收致富。
如今,绿水青山已然成为几十万通山人民的“幸福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