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三抓三促”力推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云上通山报道:(通讯员  吴银汉)近年来,通山县紧紧围绕人才强县战略,着眼县域经济相对薄弱、人才引进比较困难的现状,在特色农业人才资源开发、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用足用好现有特色农业人才等方面下功夫、抓落实,培育一大批懂业务、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特色农业人才,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抓人才培养促队伍建设。结合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将特色农业人才培育作为专题项目实施。一是创办特色农业人才“大讲堂”;分层分类举办特色农业实用技能培训班36期,培训绿色食品生产、果茶种植、中药材种植等特色农业技能型人才1500余人次,引领和带动农业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二是推行科技特派员联乡包村制度;选派47名科技特派员进村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定期开设“田间课堂”60期,培育特色农业生产大户120户。三是开展“田秀才”“土专家”巡回讲解活动;培训特色农业从业人员1300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108户。邱高举、陈如生被评为“咸宁市十佳科技示范户”;袁观强、舒九样、曹可俊等人被评为“最受欢迎特聘农技员”;郑亚娟的“闯王砂梨三产高效融合”课题荣获湖北省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

抓作用发挥促示范引领。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农村各类人才实行分层、分类、分级统一管理。一是举办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采取“理论学习+基地实训”的培育模式,共培训特色农业农技员50人。二是打造“一业一品一才”发展格局;推选出枇杷产业袁观强、柑橘产业阮士建、香榧产业廖正茂、油茶产业余少伟、砂梨产业郑亚娟等一批产业领军人物;培育了柑橘种植大户邓昌然、枇杷种植大户李七松、香榧种植大户李坤宝等一批种植能手。三是创建“师徒结对模式”;从农村乡土专家、技术骨干中遴选出曹可俊、舒九样、袁观强等8名特聘农技员,定期定点为120家特色农业生产大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并建立农技推广骨干人才、特色农业领军人才和科技致富带头人档案,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实现特色农业人才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抓基地建设促产业发展。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的工作思路,紧密结合本地资源和产业发展特色,深入推进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一是依托湖北八福康食品有限公司的发展现状,柔性引进华南农业大学林顺权教授为技术权威的专家团队在通山建立“枇杷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枇杷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促成湖北八福康食品有限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签订枇杷深加工合作协议,使我县枇杷产业产值从3000万元提升到2.7亿元。二是围绕湖北天宇农林开发有限公司、通山县德善南香榧种植专业合作社、通山县样样果业专业合作社的特色种植基地,借力“三区人才计划”的技术优势,柔性引进湖北省农科院王会良、龙同、陈洪国等11位博士专家为通山特色农业提供技术指导。到目前为止,使我县油茶、砂梨、香榧的种植面积提高了30%,优质园区由原来的20%提升至70%,经济效益提升40%。不仅促进了果农的经济收入,还带动当地农民就业的就业,同时还吸纳了大批的民间资本投入通山特色农业生产。

下一步,通山县将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进一步加大特色农业人才培育力度,优化特色农业人才发展平台,改进特色农业生产方式,为通山县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编辑:葛素文  编审:阮班新  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