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柯云峰建议,应该正确认识和使用新型网络媒体,对于老年人触网应当“疏堵结合”、正确引导,可以效仿青少年保护模式,设置老年模式,帮助老年人过滤掉一些易受到诱骗的内容,以及设置观看时长,提醒老年人不要沉迷。
这个建议一出,立即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而且大部分是年轻人。很多网友参与讨论留言,有网友说:现在我爸比我还痴迷短视频,蒸馒头都熬干两次水了。有网友表示:当年,长辈们让你远离网络,好好学习,现在,他们却上瘾了。
其实,真正让后辈担心的,不是老年人拿起手机,而是拿得起、放不下;不是把老年人挡在数字生活之外,而是怕他们在其中迷失。短视频确实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欢乐,但同时也让我们失去很多。比如:孩子的童年、家人的沟通、对父母的关爱,这些本应该是家庭生活的主要内容,但现在看来,其重要性正随着短视频的兴起而逐渐减退变弱,甚至还有灭失的风险。信息化的社会全面禁止短视频显然是开倒车,但任其如此发展,久而久之也必将成为一大社会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短视频这个让人既爱又恨的事物呢?
《焦糖评论 | 热点里的价值观》,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明认为:
关于短视频,我们首先要明白这一点,那就是短视频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样,都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一种工具和平台。既然是工具和平台,短视频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好这一新媒介,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短视频为什么会如此火热呢?这主要源于它能够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一是相对于文字、图片来说,影像视频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更强的直观感染力和吸引力。二是短视频具有低门槛、碎片化、移动化等媒介特征,通过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视频网站可以依托丰富的视频资源对用户进行针对性的视频推荐。这种定向推荐既实现了对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也契合了人们利用碎片化的空闲时间进行娱乐和信息分享的需要。
因此,面对短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单纯的禁止和堵塞行为既不现实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我们对包括短视频在内的新媒体依法进行科学引导和有效管理。比如强化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短视频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正向功能;分类管理,减少泛娱乐化新媒体环境的不良影响;强化公众法治意识,让人们知晓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来源 湖北之声《焦点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