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深啊,一口闷啊”、“是兄弟就干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喝酒作为庆祝节日的方式,元旦、新春等冬日佳节更是将“过节饮酒”的热潮拉到极致。家住汉阳的刘爹爹,就因大量饮酒再加上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解出黑便300ml,差点就“栽在酒里”了。
医院消化内科接诊后,迅速对刘爹爹展开禁食水、心电监护、护胃(艾斯奥美拉唑)、补液、营养等支持治疗,同时,医生告知患者及家属随时有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的风险。
“
什么?没听错吧?就喝个酒又是消化道大出血,又是失血性休克?莫不是吓唬宝宝们吧?
科普小剧场
阿司匹林与酒“生来不合”
如若一起服用,作用只会适得其反
1.胃伤害。阿司匹林常见不良反应是刺激胃肠道,而酒精对胃黏膜也有刺激性,二者作用叠加就会加重胃黏膜的损伤,出现胃区疼痛、恶心、呕吐、烧灼感,加大胃出血风险。
2.酒醉感加深。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肝脏对酒精的分解,服用阿司匹林后喝酒易出现醉酒状态。
3.肝损伤。阿司匹林在肝脏内代谢,对肝脏会产生损伤,酒精伤肝,两者一起使用时会加重肝损伤。为了让肝活得更久一点,吃完阿司匹林的酒友们就不要喝酒啦!
划重点来咯
过度饮酒,超“度”则超伤害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精的量不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或52度白酒约一两,或38度白酒约一两半;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精的量不超过15克,相当于啤酒45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或52度白酒约半两,或38度白酒约一两。
酒友们,一旦超出这个度,伤害就发生了
1.肠胃疾病。过量饮酒会对胃、十二指肠造成损害,会引起胃黏膜糜烂,导致胃出血,临床表现为急性胃黏膜病变,长期饮酒会导致胃糜烂加重而导致溃疡,这也会导致十二指肠溃疡,严重时还会导致溃疡出血、甚至穿孔。
2.酒精中毒。过度饮酒会给饮酒者带来情绪不稳、兴奋、呕吐、恶心等症状表现,甚至还有可能引发酒精中毒,即短时间摄入大量乙醇或含乙醇饮料后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状态,行为、意识异常,威胁生命安全。两三好友喝酒时,小伙伴们一定要注意啦!
3.伤肝脾。过度饮酒会使肝功能降低,导致肝硬化等肝脏疾病,这样就导致肝脏无法吸收消化道营养物质。
什么?你还想纵横“酒精世界”?
这份饮酒tips建议收藏
喝酒前三不吃
1.不吃镇静药、抗过敏药等药物。常见的不能和酒一起服用的有感冒药,安眠药,解热镇痛类,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头孢,降压降糖药等。若一起服用,会使中枢神经受到抑制,轻则出现神志恍惚,昏昏欲睡,身体活动不协调;重则出现呼吸困难,昏迷,血压下降等情况。
2.不吃熏腊食品。其含有较多的亚硝胺和色素,与酒精产生反应,伤肝,损害口腔、食道与肠胃粘膜。
3.不吃榴莲。榴莲含有硫的化合物,可使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大大降低,从而影响肝脏对酒精的代谢。吃榴莲再喝酒严重时会引起酒精中毒。
喝酒后三不喝
1.不喝碳酸饮料。当酒和碳酸饮料(包括汽水、可乐等)在体内掺和后,迅速进入胃肠,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刺激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并影响消化酶产生。患有肠胃病的人如果同时喝酒和碳酸饮料,就有可能造成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情况。
2.不喝咖啡。酒精与咖啡同饮,可加重对身体的伤害,并刺激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心血管负担,造成的危害超过单纯喝酒的许多倍。
3.不喝浓茶。从古至今,不少饮酒之人都喜欢酒后喝茶,以为茶能解酒。现代各类宴席之后,人们也有结伴去茶坊饮茶闲聊的习惯。但是,这是一个重大的误区,酒后喝茶对身体极为有害。
“想逃也逃不掉”,必须喝酒,那就赶快get“保命秘籍”
1.不要空腹喝酒。喝酒前吃点东西,或者吃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减少酒精对食管、胃的直接刺激与损伤。喝酒前先吃点东西,对胃形成保护作用,食物和酒精中和,酒精的浓度会有所稀释,身体吸收酒精也会慢一点。此外喝酒前吃点保护胃黏膜的药,如洛赛克,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也能起到保护作用。
2.喝酒时喝点牛奶、糖水。糖类可以促进肝脏的代谢,加速肝脏对酒精的代谢,因此酒友喝点糖水也是有好处的。此外有些人喝酒后会出现低血糖,喝点糖水也有好处。医生建议,喝酒时多喝点汤汤水水,有稀释酒精、促进排泄的作用。
3.“酒肉朋友”,喝酒时吃点肥肉。喝酒中可以多吃点肥肉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肥肉主要成分是脂肪,脂肪可以吸收酒精,从而降低酒精进入血液的浓度。
来源:武汉市第四医院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