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这段话引起各界高度关注。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人口学认为,总和生育率维持在2.1以上,才能够达到正常人口更替水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仅为1.3,人口增长放缓趋势显著。国家统计局今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人口净增长仅有48万人,这将人口问题更加清晰地摆在人们前面。过低的生育率将造成劳动人口供给萎缩,影响市场需求规模,不断加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还将给社会养老保障带来沉重负担,为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带来系统性风险。
提振居民生育意愿,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国家政策引导非常重要。2016年,我国开始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政策放开第一年,人口出生率攀升至近十年来最高点,但随后几年又呈现下降趋势。显然,单纯放宽生育标准还不够,必须及时出台切实可行的鼓励生育配套政策,深究“不愿生”的动因,消除“不敢生”的顾虑。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中分析得很清楚,除了生育观念总体转向少生优育,经济负担、子女照料、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等已经成为制约生育的主要因素。
降低生育成本是当务之急。近年来,利用税收杠杆实施干预的建议呼声很高。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可以减少相关人员的应纳税额,从而增加其实际收入,对于减轻负担、稳定预期有积极作用。此前,我国已经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多个社会民生领域进行相应减扣,发挥着政策导向价值。“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施政手段的灵活性,也亮出了国家直面问题、着力扭转人口发展趋势的坚定决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减轻对“双职工家庭由谁带孩子”“托管成本负担不起”等现实问题的焦虑,有望以实质优惠提振生育意愿。
要让好政策产生好效果。接下来,制定扣除标准应当充分论证,妥善考虑各方面各角度的社情民意,既让人们感受到真金白银的福利,又要兼顾社会公平以及各项事业发展的平衡性。各地各单位要做好政策宣传落实工作,居民个人也要用好政策优惠,同时还可以通过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在群众留言板提意见等方式建言献策。今年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都关注到人口问题,围绕生育假设置、完善普惠性托育服务等话题提出建议,一些发言值得深入探讨。化解人口问题的系统性风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关系到生育、养育、教育各个环节,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发展,任何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可期。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