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作为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艺术瑰宝,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其研究著作层出不穷。陶艺理论的研究与运用,展现了历代人民不断打破思维桎梏,追求美好生活的历程;同时也反映了时代变迁中,人们对精神需求与物质平衡的思索与权衡。现如今,人们仍然期待着新突破。徐志华所著的《环境陶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期待。
当下,陶艺发展已步入一个新阶段。环境陶艺作为艺术性与实用性兼顾的现代景观设计,进入设计者与研究者的视野中。作者意识到,环境景观中现代陶艺的艺术特性及应用研究的价值,还没有被真正挖掘出来,很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值得探讨。作者潜心研究,立足环境陶艺理论与实践,经过长期的资料收集与整理,结合文化史、艺术史、美术史等视角撰写了《环境陶艺研究》一书。全书言简意赅,笔酣墨饱,条理清晰。
《环境陶艺研究》首先对陶艺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填补了陶艺研究理论的这一部分空白。环境陶艺研究如何深入实践?作者提供了一种范式——当陶艺融入环境中,不仅要考虑其实用性,还要考虑陶艺与当地文化、审美需求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研究者深入把握环境陶艺的发展规律。
《环境陶艺研究》对环境陶艺的表现力进行了分类研究,分别对建筑、壁画、雕塑与园林景观进行了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这是当代环境陶艺研究的一种新视野与新探索。建筑作为公共环境艺术的中流砥柱,同时构建着城乡的结构骨架,决定着整体环境规划设计的主题与风格。建筑学者杰克斯·赫作格认为,对于建筑表面,艺术家关注的远比建筑师更多,陶艺家和建筑师在设计观念上通常大相径庭。
作者认为艺术与建筑之间必然会产生联系,两者的和谐共存是艺术效果显现的基础,优秀的公共建筑项目离不开陶艺家与建筑师共同的心血。文中,作者从陶艺家与建筑师的双重视角,用陶艺理论与建筑原则探析两者的结合。作者从一块普通的陶艺砖作为切入点,引领读者进一步了解环境陶艺在建筑中的装饰作用、文化表现,以及环境陶艺建筑与城市形象塑造之间关系,深入浅出地总结了陶艺融入建筑,建筑适应环境的实践路径。
作者对环境陶艺的解读体现出深稽博考的学术作风与提纲挈领的总结能力。读者对照作者的解读赏析环境陶艺作品,更能豁然开朗。当读者看到当代环境陶艺家会田雄亮的作品《水之庭》时,第一反应是环境优美,设计精心。作者则将读者带入更深层的思考——创作者将“水是生命之泉”的观点融入水晶艺术的创作中,利用水的多变性与灵活性赋予景观生命活力与张力,从而达到震撼心灵、冲击视觉与提升审美的目的。
通过理解“建筑本身为他性”这一设计原则,读者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妥善处理好人与物之间的活动关系,是环境陶艺最基本设计理念。建筑的存在,无论是室外空间,还是室内景观,都有很强的目的性。现代陶艺作品的创作不再简单以作品本身的完成为目的,而是逐步演变为对“作品——内外环境——人”三者和谐共生的追求上。环境陶艺正是维系“天人物”和谐统一的纽带,营造出一个既有自然之美,又充斥人性之美的被社会集体认同的活力空间。
作者在苏州大学求学,从硕士、博士,一路读到博士后,具有深稽博考的学术风格。这使得该书成为一部值得研读的著作。在这本薄薄的书里,作者徐志华用挥毫泼墨的气势阐述了他对陶瓷艺术理论的完整理解。
同时,徐志华还在书中呈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无论是形而上的、文化的、社会的、美学的意义,还是历史的隐喻,都一一蕴含于该书中。总而言之,《环境陶艺研究》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宁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