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发烧去医院,
很多人习惯要求打点滴:
“输液吧,我想快点好!”
但是你知道吗?
真相是:
过度输液=“自杀”!
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
输液是全世界公认的风险较大的给药方式!据统计,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中,约60%是静脉给药引起的。而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
所以医学上有个原则:能口服尽量不输液。
过度输液的五大危害
1
// 降低人体免疫力
在自然状态下,人体对周围环境的病菌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赖输液,不仅会增强人体的耐受性,还可能干扰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2
// 损伤人体肝、肾等器官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长期过度输液会对肝、肾等器官的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
如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除可能引起肾功能障碍外,还会对听力造成损害。
3
// 存在较大风险
即使输液前做了无菌处理,溶液的浓度合理,输液速度得当,输液也依然存在难以预知的风险。
如身体虚弱者、心脏功能欠佳者,都对身体“容量”的变化十分敏感,即使只输入普通生理盐水,也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4
// 导致人体菌群失调
人体的体表及体内寄存着许多细菌,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间的平衡,就不会引发疾病。
过度输液会导致人体固有的细菌菌群失调,增加细菌的耐药性,最终致使药物疗效降低,增加了未来感染性疾病的治愈难度。
同一种感染,使用同一种抗菌药物第一次输液有效,到第10次输液就不一定有效了。
5
// 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当体内输入致热、致敏物质,如游离的菌体蛋白或其他代谢产物时,这些物质的输入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如发热、红疹、瘙痒、肿胀等过敏性反应,严重者还可能休克甚至死亡。
此外,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易引起静脉炎等病症,同时输液中游离的微粒有可能造成局部组织栓塞或坏死,引起肉芽肿。
日常生活中的感冒,大多是病毒性感冒,属于自限性疾病,不需要特殊治疗。
其他的小病、轻症也一样,采用输液治疗就好比“大炮打蚊子”,得不偿失!
来源:武汉市中心医院、长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