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二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京举办,论坛聚焦2021年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前瞻教育发展之势,研判教育改革之策。“教育无界 变局启新”是本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国际教育专场的主题,北京王府学校学术督导、法政国际教育副总经理郑真在论坛期间分享了自己对国际学校定位等内容的看法。
郑真表示,“双减”落地向社会传递的信息是,我们必须以教育的逻辑和规律办学,让教育回到它原有的样子,才有可能为我国培养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双减”前,很多人将教育目标定位在如何在更短时间内,让更多的孩子取得更高的分数,家长和学校以效率化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以博弈论的心态迫使孩子参加大量机械式的学习。孩子原本高涨的好奇心、求知欲被不断打压。
相较于公立学校,国际化学校面临着招生压力,这种压力除了生源质量,还有生源数量这一基础性要求。这就导致部分国际化学校会迎合市场需求,以企业竞争的逻辑——多快好省,而非教育逻辑——厚积薄发、个性多元,宣传、发展自己的学校。“双减”政策的出台一方面降低了社会上一些急功近利的观点对教育生态产生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则能够引导国际化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多地依照教育规律办学校。
除了学校,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郑真表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我认为家庭教育的关键就是家长能够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通过合理的策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满足孩子的安全、社交、尊重三个需求,为孩子未来能够自我实现打下良好的人格、性格基础。”
郑真表示,所谓“人才”,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安全、社交、尊重需求的满足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人格的“人”,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则是成“才”。
而现在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家长只能够认识到孩子的“生理”和“自我实现”两个需求。最常见的现象是,家长拼命工作赚钱,一方面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希望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则是花费重金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希望满足孩子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家长对于孩子“安全、社交、尊重”的需求,以及这些需求的满足对孩子日后长远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缺乏基本认知。如此一来,过度保护的生活环境和高压的学习环境,造成越来越多孩子的“娇惯的心灵”。
郑真认为,家校合作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水平,让家长认识到孩子还有安全、社交、尊重的需求需要满足,而且这三个需求是孩子良好人格养成的关键。第二个目的就是让家长意识到孩子安全、社交、尊重需求的满足,需要家长自身的行为发生改变,进而才有可能影响孩子。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是一个单向输出的过程,家长只要提供物质资源就可以了。而安全、社交、尊重需求的满足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这要求家长自己先要成为这样的人。你想让孩子学会社交,你就先要学会和孩子社交。你想让孩子尊重别人,你首先要尊重孩子。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