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通山100年㉔】舍身忘死歼敌顽 ——追忆红三师师长谭质夫

谭质夫烈士,1913年7月13日出生于通山县大畈镇高坑村。少年时父母双亡,兄弟二人孤苦无依,寄居堂叔家,给地主放牛。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大革命运动波及到了通山穷山沟。在共产党员谭英鸿等的领导下,高坑成立了农民协会。谭质夫兄弟受到农协的关怀,被送进农民协会办的平民学堂读书。年底,村里建立儿童团,谭质夫担任儿童团长,1927年5月6日,夏斗寅叛军在鄂南各县掀起一股反革命逆流,各地土豪劣绅乘机反攻倒戈,14岁的谭质夫变成了反共“清乡团”通缉的对象。他随谭英鸿等人离开大畈,前往大冶、鄂城等地,在码头、矿山、村庄做零活,当杂工,亲眼见到许多共产党员、革命志士在敌人屠刀面前坚持斗争,威武不屈,心中十分钦佩和感动。

1928年6月,谭质夫回到家乡,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同年秋,15岁的谭质夫秘密地参加了共青团。11月,他参加了谭英鸿、谭俊华领导的赤卫队,并参加了攻打大畈民团的战斗。1929年3月,谭质夫以白泥乡少共委员身份兼任列宁小学儿童团长。4月任白泥乡少共书记。9月,红五纵队挺进鄂东南,通山苏区迅速发展,大永区成立少共区委会,谭质夫任大永区少共区委书记。1930年2月,中共大冶中心县委与红五纵队党委组织武装大示威,谭质夫带黄沙大畈、梅田、万家等地近千名儿童团员参加了这一行动。他们在官埠桥、横沟桥等处破坏铁路,打击民团,曾智擒横沟民团十余人,缴枪十余支,受到指挥部的嘉奖,谭质夫被誉为“少年英雄”。中共通山县委根据谭质夫的表现,破格吸收17岁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3月下旬,通山县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大会召开,谭质夫出席了大会,并当选为县苏维埃委员。通山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谭质夫任县司法裁判部部长。1930年至1931年间,这位年轻的苏区法官,没有辜负工农贫苦大众的希望,认真执行上级苏维埃政府的政策法令,坚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群众,严厉惩办敢于破坏新生红色政权的反革命分子。他审理案件,重证据,重调查研究,铁面无私,深为苏区人民称道。

1931年秋,红三师主力编入红十六军。中共通山县委决定将县游击大队扩编为通山独立团,谭质夫任政委。11月,独立团配合红十六军在通山大畈猪头山歼灭敌驻军一个营,缴获步枪300余支,毙敌营长,俘敌连以下官兵100余人。独立团在战斗中迅速成长,1932年春编入鄂东南警卫团,谭质夫任警卫团团长兼政委。他率部转战鄂东南各地,保卫苏区,消灭民团,建立了功勋。1932年5月,红三师重建,谭质夫所属警卫团编为红三师第八团。6月,根据鄂东南各县县委书记、组织部部长联席会议决议和鄂东南道委关于苏区“向南发展”的方针,决定组成修(水)武(宁)崇(阳)通(山)工作团,开辟冷水坪苏区,谭质夫被任命为工作团主任。谭质夫率部与当地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汇合,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以冷水坪为中心,建立起地跨鄂赣两省,统辖修水、武宁、崇阳、通山四县方圆百余里的苏区。9月,国民党反动派在发动的第四次反革命“围剿”中,将鄂东南的兵力增至29个团,并派朱绍良到阳新督阵,采用“大杀、大烧、大奸、大抢”的残忍手段,步步为营,向鄂东南道委机关所在地阳新龙港进逼。红三师四面迎敌,战斗频繁,原红八团团长奉命调任红九团团长,谭质夫兼任红八团团长、政委,率部队保卫鄂东南道委机关转移。谭质夫首先将鄂东南兵工厂及其主要设备。军需物资,鄂东南红军总医院及其伤病员安全迁入通山境内;10月初,又趁龙港保卫战激战之际,将道委机关安全转移到沙洲店的深山之中。之后,他率两个连奇袭燕厦碉堡,消灭横石民团百余人。

1932年10月下旬,中共鄂东南道委在沙洲店高台召开鄂东南党政军负责人紧急会议,认真分析了苏区在龙港失陷后的形势,决定由叶金波率红三师北渡富水,夺取大幕山,沟通富水河以北地区,形成联片苏区,然后将道委机关迁往通山长安区,指挥鄂东南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谭质夫根据会议精神,率部先行,在通山长安区泥湖、大地一带全歼窜扰苏区的地方反动武装,与驻扎在孟垅的中共通山县委、通山县独立营取得联系。得到地方党组织的支持,红三师发展到2600余人,谭质夫仍任红八团政委。他遵照北路指挥部与红三师司令部的布置,率部抵御进攻鄂东南苏区之敌谢彬部,为保卫咸蒲崇通苏区作出了贡献。

1933年3月,中共鄂东南道委常委在兰田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时,湘鄂赣省委、省军区来电,急调红三师主力去高坑村集结。谭质夫领导的红八团编入红三师预备队,留下负责保卫鄂东南苏区的安全。在主力离开鄂东南的三个月里,谭质夫作为北路指挥部指挥兼红三师预备队师长萧高蔚和叶金波的主要助手,先是在大畈黄沙的吉口山阻击敌新七旅对黄沙苏区的进犯,后又在咸宁杨林桥全歼敌八十二师第三营,收复了咸宁苏区。8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军在通山隐水黄石洞建立,辖红三师、河北师、赣北师,谭质夫任红十七军第三师第八团政委。在1933年10月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中,谭质夫率部参加了攻打通山县城、燕厦会战与木石港战斗。在“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鄂东南道委提出“向东南发展,收复苏区”和“打回龙港过年”等口号,在通山、阳新的县城与重要集镇、交通要道口,与敌人摆开战场,进行硬打硬拼的阵地战,鄂东南红军在战斗中严重减员。谭质夫领导的红八团,实际只有四五个连的兵力。1934年1月,红军南下瑞昌被敌人阻击,只好冒着冰雪涉过富水,准备返回黄沙休整,夜行至阳新王文驿,遭敌第二十六师主力包围。红八团团长夏沛亨在战斗中牺牲,谭质夫突围后协助叶金波收容部队,回到太平塘后部队整编在一个团,即红七团,谭质夫留任红七团政委。富河以北苏区被敌人占领后,形势十分危急。道委于2月初在长安区石门坎召开紧急会议,进行备战紧急动员。北路指挥部、政治保卫局、红军医院、政治学校、兵工厂等单位一律实行军事化,编成连队,实行统一指挥。红七团作为先行,向南游击,掩护道委各机关迁至修武崇通苏区。

石门坎会议后,谭质夫与红七团团长杨锡城率部行动,于2月上旬先后焚毁敌人修筑在山口、板桥、石门坎等地的碉堡,歼敌200余人。接着,红七团又夜歼郭家岭、杨芳林、厦铺、畈上陈的“铲共义勇队”保安队,打通了从长安区通向冷水坪的西线交通线。2月中旬,红七团400余人,消灭了小源的巡察队,打败了宝石驻敌县保安队第二中队,打通了从长安区板桥、沉水、宝石、小源连接冷水坪的东线交通线。谭质夫在完成开辟东西交通线后,任红三师师长。

国民党通山县县长刘运锋一面急电省府向张群报告情况,一面在宝石、郭家岭、畈上陈等地修筑、加固碉堡,派重兵防守通向修武崇通苏区的主要道口。4月,敌第三十三师在冯兴贤的带领下,对鄂南各县苏区进行“清剿”,所到之处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当敌三十三师窜犯鄂南苏区时,谭质夫带领红七团进入崇阳小沙坪地区,然后插到外线作战,牵制敌人兵力,以减轻修武崇通苏区的压力。4月中旬,红七团与敌三十三师千余人激战于崇阳白霓桥。谭质夫带领警卫营阻击敌军,掩护主力撤退,身负重伤后仍坚持战斗,最后壮烈牺牲。(县史志研究中心供稿)(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阮慧林   编审: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