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耕,原名袁修平,1906年6月出生于湖北省通山县黄沙铺镇一个自耕的农民家庭。成人后在乡村任教,深知农间疾苦,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任教期间,对一些贫苦农家的子女,他少收学费或免收学费,还开办夜读班,教白天从事劳动的穷苦孩子识字,深受群众好评。
1926年,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昌,黄沙地区农民运动蓬勃发展。他当年的挚友阮旦明,成了当地农民运动的领导人。在阮旦明的启发和带动下,阮耕积极参加斗争土豪劣绅、减租减息等一系列革命活动。1926年冬,黄沙区农民协会成立,阮耕当选为区农民协会执委,并担任区农协会文书。1927年1月,阮耕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黄沙支部委员。他坚定不移地执行上级党组织与支部会议的决议,协助阮旦明镇压了当地一些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没收了土豪劣绅的不义之财,焚烧了一些农民债券,揭露土豪劣绅剥削、坑害农民的罪行。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阮耕与阮旦明迅速召集四乡农民1000余人举行反蒋示威游行。5、6月间,夏斗寅的叛军危害鄂南,黄沙地区的反革命势力重新控制了黄沙政权,阮耕等人遭到通缉。1928年夏,战斗在黄沙孟垅一带的阮耕等人,与通山“董南贤”游击队和阳新方步舟取得联系后,建立了一支赤色工农游击队。他们还派共产党员全忠在黄沙开药店,秘密联络地下活动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开展抗租抗债斗争。1928年9月,在中共通山县委、阳新县委的帮助下,中共大永区委建立,阮旦明任区委书记,阮耕任区委宣传委员。1929年,阳新县委充实领导班子,阮耕调任阳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在任期间,他配合革命斗争办起了《无情斧》杂志,并亲自为杂志撰写文章。1929年冬天,红五军第五纵队挺进鄂东南,在当地群众支持下,攻克崇阳、通山、阳新、大冶4县县城,歼敌数千。阮耕在阳新县委与大冶中心县委领导下,组织数万赤卫队员,配合红五纵队开展年关斗争与“三·一八”武装大示威。1930年春的“三·一八”武装大示威中,阳新反动县长赵铁感到县城实在呆不下去,便携带印信潜逃,县城土豪劣绅也纷纷随奔。阮耕探知这一情况,迅速组织赤卫队截获潜逃船只5艘,抓获土豪劣绅数十人。
1930年5月,中共鄂东特委建立,阮耕当选为委员。7月调任中共大冶县委书记。新组建的红三军团主力奉命离开鄂东南。阮耕团结县委一班人克服种种困难,在巩固苏区,实行土地改革,壮大党的组织,扩大工农武装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6月,在大冶罗家新屋召开了全县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后阮耕等人深入区乡建了6个区苏维埃政府,42个乡苏维埃政府,巩固了大冶苏区。11月,阮耕等人深入五区,协助区委在花犹树、卫祥港等地召开整党大会。通过整党,吸收了不少先进分子入党,到1930年底,大冶县的共产党员发展到3600余人。
1931年1月,在春季的扩红运动中,阮耕动员全县近千名青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并从各地赤卫军中精选300人,组成大冶赤卫军警卫营(辖3个连),阮耕兼任营政委。在阮耕的领导下,大冶县及时地召开了第二次工农兵苏维埃大会,选举成立以盛茂炯为主席的大冶县苏维埃政府。1931年8月,阮耕出席中共鄂东南特委成立大会,当选为特委委员。回到大冶后,立即组织力量深入四、五区,恢复在二、三次“围剿”中被敌人破坏的苏维埃政权,并配合红三师,对侵扰大冶六区的敌保安团进行了打击。8月下旬的一天,阮耕等人将大冶赤卫军、游击队分成4路,从殷祖、马对于、流水垱、田家山出发,分兵合击,歼灭敌保安团一个营,毙敌营长朱凤熙、敌大队长陈汉平,缴枪300余支。
1931年下半年,敌人加紧对鄂东南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的准备。当时大冶苏区下辖果城、升启、茗山、高才、振山5个区和保卫、铁山、玉叶、六里局、凤吉5个游击区。为了应付事变,阮耕在大冶苏区实行全民军事化,将全部青壮年编入赤卫军,少年编入少先队,老弱编为赤卫队,并加强军事训练与战略教育,巩固与发展了革命武装。
1931年冬,鄂东南特委为了加强对阳新、大冶边境苏区的建设,决定成立大阳县委,调特委委员阮耕兼任该县县委书记。阮耕与曹凤祥等人一道以大冶马对于村为根据地,团结阳新、大冶两县干部群众坚持斗争。1932年6月,在道委召开的各县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上,阮耕当选为鄂东南道委委员。7月,他出席大冶县苏维埃主席团会议后,离开了他曾战斗过两年多的大冶苏区,调到鄂南苏区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1932年8月,阮耕奉调到鄂南担任中共蒲圻中心县委书记。阮耕一行数人,攀越大幕山西行,过小岭进入蒲圻县随阳山区,得知蒲圻中心县委所在地荆泉山已被敌人占领,就到崇蒲边境的崇山峻岭中寻找地下党组织。因为当时蒲圻中心县委干部已转移到湖南境内未能联系上。阮耕等人在尖山汪家遭到蒲圻民团的袭击,越过铜鼓山进入崇阳境内。直到8月底才与崇阳县委游击队接上关系。依靠崇阳苏区军民,阮耕积极联系鄂南各地党组织,扩大红军游击队,北率部转战蒲圻、崇阳、通山等地,与“围剿”苏区的敌人展开游击战争。因为苏区被敌军分割,交通线中断,阮耕未能及时与鄂东南道委取得联系。为了恢复鄂南苏区工作,湘鄂赣省委与鄂东南道委于1932年底派出了鄂南工作团与咸通工作团。1933年8月,咸通工作团与鄂南工作团合并,组成咸蒲崇通县委,阮英清、徐自然先后担任县委书记。1933年12月,阮耕在崇、蒲、通边境,集中各区、各地方武装充实红军游击队,组成鄂南独立团,阮耕任团长兼政委,率领红军游击队坚持战斗在在咸宁、通山、崇阳、蒲圻的边境山区,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1935年5月,敌三十三师一部在师长冯兴贤率领下,疯狂地“清剿”咸蒲崇通游击区,阮耕及其领导的鄂南独立团在战斗中伤亡很大。一日,阮耕与独立团战士数十人在小岭附近被敌人包围。阮耕与独立团战士英勇抗击,但终因敌众我寡,只有部分战士突出重围。31岁的阮耕,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图片源于网络)
(通山县史志研究中心供稿 )
(编辑:葛素文 编审: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