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设立“防灾减灾日”的目的是什么?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 建设安全城市”。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目的是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有利于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有利于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常见的灾难性天气有哪些?
主要有台风、暴雨、雷电、寒冷、冰雹、地震和高温等。
如何应对地震?
地震灾害往往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中的伤亡主要由建筑物倒塌造成。遭遇地震时,应保持镇定,是逃是躲,要因地制宜,果断行事。
被困自救:(1)保持清醒。被埋压人员应保持清醒。听到外面有人时,可大声呼叫,或敲击管道求救;若不知外面是否有人,应间断地发出声音,以减少体力消耗。(2)清除覆盖。一时不能脱险,应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清除压在身上特别是腹部以上的覆盖物。 (3)捂住口鼻。被困时,应用毛巾、衣服等捂住口、鼻,防止吸入烟尘,引起窒息。 (4)防止坠落。被埋压人员应设法支撑可能坠落的重物,确保安全的生存空间,最好向有光线、空气流通的方向移动。 (5)声响求救。用石块或金属物品敲击水管、墙壁等,与外界联系。 (6)寻找饮食。若难以脱险,在可活动的空间内,设法寻找水、食品或其他可维持生命的物品,耐心等待营救。 (7)勿用火、电。若闻到煤气味,不要使用火柴、打火机,也不要使用电话、电源开关或任何电子装置。
火灾如何逃生?
(1)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尽快撤离。
(2)逃生时不可蜂拥而出或留恋财物。必须穿过火区时,应尽量用浸湿的衣物披裹身体,捂住口鼻,贴近地面。
(3)身上着火,千万别奔跑,可就地打滚,将身上的火苗压灭,或跳入就近的水池、水缸、小河等。
(4)身处楼上,寻找逃生路一般向下不向上。进入楼梯间后,确定楼下未着火时再向下逃生。
(5)楼梯或门口被大火封堵,楼层不高时,可利用布匹、床单、地毯、窗帘等制成绳索,通过窗口、阳台、下水管等滑下逃生。
(6)楼层高,其他出路被封堵,应退到室内,关闭通往着火区的门、窗,有条件的用湿布料、毛巾等封堵着火区方向的门窗,并用水不断地浇湿,同时靠近没有火的一方的门窗呼救。晚上可用手电筒、白布摆动发出求救信号,决不可乘坐电梯,也不可贸然跳楼。
(7)如果火势不猛,有可能冲出火场的时候,可向头上和身上淋水,或用湿毛毯包裹身体,冲出险区。
(8)一旦发现火势不易控制,要立即撤离火场转移至安全地带,尽快拨打“119”报警。
如何应对暴雨?
暴雨,特别是大范围的大暴雨或者特大暴雨,往往会在很短时间内造成城市内涝,使居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对城市交通也会带来重大影响。
应急措施:(1)预防居民住房发生内涝,可因地制宜,在家门口放置挡水板或者堆砌土坎;(2)室外积水漫入室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3)在户外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掉入地坑、沙井等;(4)驾车经过深积水区,应尽量绕行。
如何应对雷雨天气?
雷雨天气常常会产生强烈的放电现象,如果放电击中人员、建筑物或者各种设备,常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应急措施:(1)注意关闭门窗,室内人员应远离门窗、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2)关闭家用电器,拉开电源插头,防止雷电从电源线入侵;(3)在室外时,要及时躲避,不要在空旷的野外停留,如果无处躲避时,应尽量在低洼处躲避,或者立即下蹲,降低身体的高度;(4)远离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广告牌等;(5)立即停止室外游泳、划船等水上活动;(6)如果多人共处室外,相互之间不要靠紧,以防被雷电击中后电流互相传导;(7)雷雨天气在户外,不要使用手机;(8)对被雷电击中的人员,应立即采取心肺复苏法抢救。
如何应对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由洪水引发的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泥石流来势凶猛,而且经常与山体崩塌相伴随,对农作物和道路桥梁、房屋等建筑物破坏性极大。
应急措施:(1)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山坡或者高地跑;(2)不要停留在低洼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3)不要躲避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下方。
如何应对洪灾?
洪水是指由于暴雨或者水库溃坝等引起江河水量迅猛增加及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
应急措施:(1)突然遭受洪水袭击时,要沉重冷静,并以最快速度安全转移,安全转移要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幼病残人员,后其他人员,切不可有侥幸心理;(2)被洪水围困的,有通讯条件的,可利用通讯工具寻求救援,无通讯工具的想办法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同时可以寻找体积较大的漂浮物等,主动采取自救措施。(3)当住宅遭受洪水围困时,应迅速安排家人向房顶转移,并想办法发出求救信号;(4)洪水过后往往伴随疫情发生,应注意做好防疫工作。
(编辑:谭茜 编审: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