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石缝养冷水蛙 皮肤灰黑身价高


云上通山报道:(湖北垄上频道 全媒体记者 孟军)给大家猜一种小动物,它啊是青蛙的远亲,身份比青蛙尊贵,却常年生活在石头缝里或阴暗的水坑里,皮肤灰黑,大家猜到了吗?这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瞧一瞧。

瞧瞧这些灰头黑脑的家伙,一个个肌肉发达,四肢健壮,看起来高冷不惊的模样,据说就是传说中的百蛙之王,又有水中贵族美誉的石蛙呀。相比青蛙,这石蛙的确与众不同。

虽然肤色是黑了点,但这石蛙对生活环境是特讲究。

为保持水质持续清澈,小曹还在池子里放养了锦鲤和鲤鱼。同时,它对水温特别敏感,低于15度它就不吃不喝,22到28度之间它就异常活跃。

石蛙属于群居性两栖动物,昼伏夜出,喜食昆虫及其幼体。自从人工驯化养殖以来,其野生尚存,抵抗力强,在水产养殖和餐饮界深受青睐。

石蛙从蝌蚪到商品蛙一般要两到三年,生长周期较长,加上养殖环境苛刻,产量不高,目前市面上行情一度很紧俏。

小曹说,在回乡养石蛙之前,他从事的行业和农业那是八杆子打不着,到底他是怎么入行的?又是如何规避风险的呢?

然而,当小曹打定主意辞职创业时,除了一起长大的发小,家里人却给他泼了冷水。

2016年,小曹拿出十多万,在后山坳兴建了养殖场。对于一个养殖新手而言,石蛙行情好却入行者少,其门槛肯定不低。去年夏秋换季之际,由于小曹的疏忽,腹水病来势汹汹,席卷蛙池。

对于类似腹水病和霉菌病,勤换水,常消毒一样不能少。    搭建双层仿野生遮阳网防天敌,也很重要。

规避好了这些养殖技术风险,石蛙赚钱才有指望。相比其他水产品,石蛙的投入产出很划算。

三年生的石蛙,肉质上乘,食用价值很高,在广东沿海和江浙一带很受欢迎。

目前,小曹的养殖场有石蛙2万多只,从蝌蚪到商品蛙开始推向市场,按眼下的行情估算,效益还是很可观的。

依托家乡的好山好水,曹金林返乡创业,坚守深山3年,如今初见成效。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些年来,三农红利不断释放,农村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能够回乡,建设美丽乡村。

编辑:谭茜     编审:唐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