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能朗 申丽萍 王沁
一个偏僻村庄,如今变身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河道变绿了、村道披上了黑衣、民居换上新颜,宗祠注入新风……
日前,笔者来到通山县南林桥镇石门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村强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村支书夏新华介绍,如今的石门村已显“古驿新村、五彩石门”前景,未来的楚王山红色教育基地、百亩天湖和荷韵莲香、千只白鸟朝凤等全域旅游景点,将带领石门村走向新时代。
南林桥镇石门村是通山县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该县根据12个乡镇、187个村现有自然资源优势及现代农业发展特色,抓好“三建”,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建基地,形成产业园
大路乡新桥冯村引进湖北富民生态农业园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创办占地5000亩的果匠小镇,该公司采取“公司+村委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吸收98家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和进基地务工等方式参与经营,户均年收入1万元。
大畈镇板桥村在省纪委的支持下,争取产业扶持资金170万元后,建成150亩枇杷基地和占地20亩枇杷酒庄,村里以项目资金和土地入股,实行村企共建的联营模式,由通山协力绿色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运营,现已建成集果酒酿造、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扶贫开发综合体。去年底,该枇杷酒庄按协议向村集体和贫困户支付分红10.2万元。
省党代表、咸宁市人大代表郭春桃,带头推行“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将慈口乡西垅村200多户群众种植的柑桔,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办起2000亩徐氏果品生态观光园,解决当地桔农生产缺技术、销售愁市场的难题。
建养殖场,形成产业龙头
为了充分发挥通山县的山、水资源的优势,该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养殖业。
大路乡农民黄丛淼从2007年开始放养山羊,有一定养殖山羊经验。2014年初,在县里的支持下,他投资1200万元扩大山羊原种保育基地,建成了通山县乌骨山羊保种场,保种场有人工牧草基地1500亩,乌骨山羊存栏数达3000只。
黄丛淼以自己的养殖场为中心,带动周边的咸安区大幕、崇阳县路口、青山等乡镇131家贫困户养山羊6550余只,户平养羊50只,年收入达3万元。
大畈镇农民章文兵于2015年返乡创业。他充分利用九宫山镇畈中村田畈土地肥沃,挨河边不缺水资源的有利条件,在九宫山镇畈中投资1008万元,成立通山洪茂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鲈鱼、南美白对虾、罗氏湄虾等水产养殖、加工、销售。(下转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