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祠堂变课堂 祭坛成讲坛 通山宗祠文化上演千年“转”一回

记者刘文景、通讯员王能朗、徐世聪报道: “天上喜鹊叫喳喳,地上鲜果带回家;干群齐心脱贫困,农村生活顶呱呱……”9月27日,通山县大路乡吴氏祠堂,“草根明星”徐次节,即兴对记者来了段“脱口秀”。

今年8月以来,通山县的农村祠堂,几乎成了“百家讲坛”、“培训中心”。大家说,千百年来祭祀先祖的农村祠堂被“挪作他用”,是功能作用“与时俱进”了。

在通山农村,几乎每个姓氏都自发建有“祠堂”。全县12个乡镇、187个行政村,共建有宗祠180多个,有的还建得相当气派。但祠堂除了大年大节搞些祭祀活动,平时就基本闲置,群众大多“敬而远之”。

通山地方文化十分繁荣,山歌、木雕先后成为省级、国家级“非遗”,群众演艺活动更是频繁活跃,但遇到雨雪天气,就无施展之地。

一边是急缺场所,一边是大量闲置。何不因势利导,“精准转化”?

今年以来,通山县决定对传统宗祠文化进行“移花接木”、“转型升级”,让农村宗祠变身文化礼堂。县里拨出资金为其穿衣戴帽,量身配置:建一个国旗台、一个农村书屋、一个乡贤宣讲队、一支文艺团队等“十个一 ”工程。这样一来, “唱的、跳的、演的、讲的,都有了舞台”。

记者在南林桥镇石门村看到,夏氏宗祠“会稽世第”的匾牌,代之以鎏金的“文化礼堂”。礼堂内外,忠孝礼廉、家风家训等箴言画幅十分醒目。

祠堂改课堂,祭坛成讲坛,对这“太岁头上动土”的事,石门村乡贤理事会副会长夏朝辉说,“继往更要开来。我们不是丢了传统,而是光大了传统。老祖宗肯定希望后代的生活更丰富、更健康、更快乐!”

农村祠堂的“多功能”转身,激发了社会正能量,带来了乡风民风大转变,村湾里赌博酗酒、吵架斗殴的明显减少。

通羊镇犀港村利用“王氏祠堂”承包经营,开设乡土餐饮和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年向村里上交利润20多万元。闯王镇高湖村芭蕉湾“焦氏祠堂”、黄沙镇孟垅村“孟氏祠堂”等20多座百年历史古祠堂变身民俗休闲观光景点,年增加游客10多万人次。

吴成功是通山县远近闻名的“神歌王”。现在他的“神歌”也满是“现代风”:“走进了新时代,开启了新生活……”他说,群众心中最大的神,就是共产党!